扶贫攻坚人才先行,脱贫致富科技支撑----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科技特派员阶段性工作总结
来源:农村科 发布时间:2021-03-08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精神,根据《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和《攀枝花市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2016年~2018年)》文件要求和布置,举全院之力,整合资源,全面投入我市70个贫困村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在人才资源方面,选拔61名科技特派员与我市其他单位9名科技特派员,组成我市70名科技特派员队伍,“一对一”对口帮扶我市70个贫困村。同时,我院还组织发动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共74名(含61名科技特派员),协助、服务、支持我市各单位、各领导干部等结对帮扶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我院通过全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全市扶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成效显著。自2016年9月以来,我院派科技特员700余人次到70个贫困村开展工作,提供科技成果200余项,建立示范户200余户,培训从业人员4000余人次,接待咨询人数1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册,编写制定了“一对一”的农业产业帮扶规划和具体实施产业方案100余个。以项目为载体,发放种子、苗木、种羊、种猪、农药、复合肥、设施大棚系统、机动喷雾器、节水灌溉设备等价值100万余元。贫困村不少村民思想得到了解放、观念得到了转变、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在各贫困村越来越多的人基本实现了“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的根本转变。
一、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科技特派员领导小组,开展科技特派员组织管理和各项日常工作
为切实开展好科技特派员工作,我院成立了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科技特派员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3名副院长和院纪委书记担任,成员由院属各部门第一负责人担任。“科技特派员”活动办公室设在科技管理科,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主要为:一是切实履行市级牵头帮扶单位职责,组织市、县帮扶单位召开联系村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已6次)。二是分批选派驻村干部前往帮扶村(已2批4名)。三是协助开展联系村扶贫帮困事宜。四是组织编写科技特派员行动方案、文件,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规划与详细实施方案,用于指导全院“科技特派员”行动。通过充分调研,针对精准扶贫对科技的需要,编制了蔬菜、水果、畜牧、节水、烟草及粮食作物、林业、林下资源、中草药、生物技术、生态绿化等《“十三五”现代农业上山和科技上山方案》和《中高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科技支撑方案》等。四是随时、适时督促、指导科技特派员开展好扶贫帮困工作。五是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运行机制。
(二)锐意改革,激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热情,为科技特派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
一是将我院科研工作重点向全市中高山地区转移,已见成效。二是组建与贫困村相对应的产业科研创新团队,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业、林业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为贫困村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已见成效。三是重点争取和解决科技特派员职称职位问题,2016年12月,一次性解决全院50名科技特派员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职称评聘问题,2017年1月工作到位,最高月工资增长近1000元。
(三)提升科技特派员素质,狠抓贫困村的人才培养工作
1、提升科技特派员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
一是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强科技特派员知识能力培训。先后引进国(境)外专家2人次来院培训,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国外学习8人次,到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技术交流40余人次。二是建立完善我院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稳定办法。三是设立院立项目,给予适当经费,鼓励和培养青年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村进行预备试验研究,设立院立项目4个,经费12万元。四是制定了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人才培养锻炼工作实施方案。安排了2名新进研究生到区县、乡镇相关部门锻炼,6名到院综合管理部门轮岗锻炼。
2、培养土专家田秀才
我院在每个贫困村,针对每个产业,力争按示范户的标准培育选拔2户以上示范户,以示范户产业为课堂培育产业样板的同时,培养出专家、田秀才,解放村民的思想,转变村民的观念,在全村形成“要我科技脱贫”为“我要科技脱贫致富”的集体氛围,实现贫困村农业技术扶贫全覆盖有自己的“技术领头羊”。
(四)积极申报科技攻关项目
为解决我市70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我院积极从国家、省、市以及区县、乡镇、企业、公司等多渠道争取项目支持,申报科技上山项目40余项,获得20余个项目支持。紧紧抓住全市实施精准扶贫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深度融入,强化与市级主管部门和区县政府的合作,争取科技扶贫项目13个。
(五)整合集中人才资源优势,强势解决产业技术问题,在科技上,贫困户与其他产业人员同期进步,力争实现贫困村产业科技支撑全覆盖
我市贫困村现有产业都是多产业、低效益,一个特派员“一对一”单打独斗,是没办法实现全覆盖科技精准快脱贫致富优势“质变”的效果。因此,我院针对每个贫困村的科技需求,以我院负责该村特派员为牵头人和组织联络者,组织对口专业专家行成产业对接团队(如核桃--核桃专家,畜牧--畜牧专家,蔬菜—蔬菜专家,食用菌--食用菌专家,水果—水果专家,蚕桑--蚕桑专家等等),以示范户产业现场为课堂,适时组织全村相同产业从业人员,接受专家培训、指导,通过专家技术实力,强势解决产业问题。例如,科技特派员核桃专家和献锋高级工程师,在他对口支援的扶贫村盐边县温泉乡肖家坪村,组织核桃、烤烟、青花椒、玉米、土豆、牛、羊等专家帮助其制定帮扶计划,认真落实与实施。建立核桃种植科技示范基地一个,面积64亩,建立花椒种植科技示范基地一个,面积50亩,发放核桃苗200株、青花椒苗5000株,复合肥1.35吨。培养科技示范户核桃8户、青花椒9户,土豆1户、烤烟10户、玉米19户、牛1户、羊1户。和献锋组织各产业专业专家,对肖家坪农业产业调研11次,对贫困户及村民开展核桃、土豆、烤烟、青花椒、玉米、牛、羊等技术培训共22期,培训人次达45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000册,发放农药、种子、复合肥等农资以及羊、牛圈修建等投资共计近10万元。又如,科技特派员作物专家罗桂仙研究员,在她对口支援的扶贫村仁和区平地镇波西村,组织山羊、芒果、桃专家帮助其制定帮扶计划并认真落实实施,培养山羊、芒果和桃科技示范户16户。分别引进了桃树新品种9个和芒果新品种6个,并建立了6个品种选育观察园。罗桂仙组织各产业专业专家,对波西村农业产业调研17次,对贫困户及其他村民进行桃和芒果技术培训共23期,培训人次达70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500册,发放果袋4万个。在农林院科研示范基地调用了一个红薯新品种4万多株,在波西村示范10亩; “提高烟叶可用性”的新技术100亩。发放农药、种子、复合肥、农用工具等农资价值7万余元。再如,我院科技特派员农田节水专家助理研究员范洪梅,在她对口支援的扶贫村仁和区大龙潭乡大龙潭村,请烤烟、梨、芒果、辣椒专家帮助其制定帮扶计划并认真落实实施。范洪梅请各产业专家,对大龙潭村农业产业调研6次,对贫困户及其他村民进行梨树和芒果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范洪梅还加入‘大龙潭村产业交流微信群’通过自身优势(向我院相关专家请教)及时解答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并在群里提出来的问题。对贫困户及其他村民进行烤烟、梨、芒果、辣椒技术培训共4期,培训人次达2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800余册
(六)抓住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以短养长,引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可长期依赖的全村主导产业
一是充分调研识别贫困村的现有产业结构与现状。二是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引领和动员培育新兴产业,以短养长,引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可长期依赖的全村主导产业。如,我院科技特派员杨梅,带领专家团队在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大湾村和上村科技扶贫攻坚,受冻、啃方便面一个月、曾遭冷落,但他们毅然决然坚持因地制宜、科技引领不动摇,可终于培育出了“羊肚菌新兴产业,有效发力精准扶贫”, 该产业市场前景好,效益佳,是脱贫致富的好产业,深受群众欢迎,专家终于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示范户成为了专家的好助手、贫困户和其他群众的好榜样和好土老师。又如,盐边县红果彝族乡白沙沟村,是我市唯一的“全外地”民族移民村。市扶贫移民局将我市脱贫攻坚最难的村留给了他们自己结对帮扶。我院科技特派员是果树专家尧美英副研究员。我院以尧美英特派员为科技扶贫牵头人,局院联合脱贫攻坚。先后组织核桃、畜牧、林下中草药等专家进行了多次产业调研、技术培训和田间现场指导,成功培育出示范户8户,技术骨干20户。由于已有较成熟的科技扶贫科技积累,2017年3月23-24日,我院11个专业9位专家组成专家团队,与市扶贫移民局扶贫工作团队,到白沙沟村开展集中、冲刺性的调研、论证和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对核桃、花椒、魔芋、中药材、林下种牧草和养羊、养牛等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进行调研、论证和技术培训指导。通过为期2天的考察、调研和研究,充分客观尊重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局、院和村民达成共识:在该村2014年以来核桃产业复制福田模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扩大福田模式复制产业范围,加大福田模式复制力度。该村将以核桃、花椒和养羊等为主导产业,搞好核桃、花椒林下种植,种、养结合,长短相挤,科技(精、准、快)产业脱贫致富,为全村培育出可以长期依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综合支柱产业。再如,核桃林下种东当归,提升精准扶贫产出效益。米易县麻陇乡马井村和红岩村,是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林业产业精准扶贫科技推广示范点。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提升精准扶贫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短养长,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项目组于2017年3月6-7日,在核桃林地内试种东当归。核桃林下发展东当归种植,优势明显,利用林缘空地,当年3月种植到当年11月即可采收。
(七)提供模式样板——福田模式
我院创建了福田模式,该模式成为了国内外精准扶贫的样板模式。我院将推广“福田模式”列入到了全院“十三五”和精准扶贫科技上山的规划中,为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提供了参考样板。目前,福田模式以不同程度运用到了70个贫困村中,即在70个贫困村中通过芒果、核桃、蔬菜、桃、林下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上复制“福田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的实效。
(八)以项目为载体,全面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
我院在研项目120余项,科技特派员以项目为载体和平台,群策群力、多策并举,全面整合各种资源,深入我市70个贫困村和贫困山区,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推广“主管部门+科研团队+地方政府”共同推进的“科研团队+示范户+对子户+普通群众”的成果转化推广“福田模式”。通过构建科研成果到贫困村的快捷转化通道,通过专家示范基地、民族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专家大院、院县共建、田间学校、农技“110”、院企合作、联合实施产业化项目、示范村建设、金桥工程项目、科普工作,对口帮扶村等成果转化渠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点(片)80余个,建立示范户200余户,有力促进了我院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贫困村及时有效转化,影响带动全市贫困山区及贫困村脱贫致富。蔬菜在米易、盐边、仁和区中高山地区和贫困村建立蔬菜科技示范基地6个, 成果转化展示品种150个,技术9项。芒果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及贫困村示范推广新技术6项,优良品种9个,接穗20万余个。芒果10个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及贫困村种植面积9.8万余亩。石榴、樱桃、枇杷、草莓等“特色水果”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贫困村全面上山,建立示范基地、点(片)50余个。畜牧在米易、盐边、仁和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及贫困村共建示范户30余户,示范基地与点(片)5个,在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建立人工草地1480亩。林业和林下中草药在米易县麻陇彝族乡、普威镇、新山傈僳族乡,盐边县红果彝族乡、温泉乡,仁和区啊喇乡、务本乡、布德镇等民族乡镇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及贫困村优先应用、示范、推广核桃、青花椒等技术与新品种共计10万余亩。作物烟草大力应用、示范、推广烤烟种植新技术和烘烤技术,在产烟区研究和推广复种模式,引进马铃薯、红薯优良新品种提升贫困人口的收入。生物技术在盐边、米易、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及贫困村推广块菌保育技术、羊肚菌新兴产业等3240余亩。节水技术在全市建设以滴灌、微喷灌和小管出流等高效节水技术灌溉面积10万余亩。
(九)积极支援市、县、区及个人结对村科技帮扶工作
我院科技特派员及其他科技人员,积极支援市科知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局、市水务局、市扶贫移民局、市妇联等市级单位,以及我市两县三区各单位以及个人的对口帮扶村,为他们提供人才、技术、品种、信息、技术资料等支持,2016年9月以来,我院派出专家200多人次,培训人员1200余人次,发放蔬菜、果树、烤烟、畜禽、核桃等科普技术资料0.8万余册,为群众答疑解惑1000多人次。
(十)积极投入“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
我院有8名科技特派员列入“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帮扶行动”中,直接负责8个扶贫村的科技支撑,我院8名科技人员对这些扶贫村共下乡40余次,培训指导330余农民科学生产,发放资料2000余册,为群众答疑解惑500多人次。
(十一)组织贫困村民参观学习
我院科技特派员带领对口帮扶村的干部群众,到科技样板示范基地参观学习,通过直观的学习、现场咨询和答疑,打开了他们的眼界,解放他们的思想,转变了他们的观念,大大坚定了他们产业脱贫、科技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如2016年12月3日,组织波西村村民参观学习福田镇芒果基地——“福田模式”。波西村贫困户、示范户、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波西村民毛和胜向记者说:“看了福田镇芒果规模那么大,树形剪的那么好,我们要多向他们学习,希望我们的芒果以后也能发展的更好。”村民戚国平向记者说:“看到福田镇能在石头地里种芒果,我们信心足了,毕竟我们那里的土地条件比他们这里好的多”。波西村党支部书记李自文告诉记者,希望下一步农林院的专家团队,一如既往对波西村进行技术支持,把整个波西果树产业发展起来,通过产业发展,让村民在2020年真正达到全面小康。再如,我院科技特派员充分抓住会议、贫困村民到仁和赶集或走亲访友的机会,组织带领他们参观四川省科普基地暨攀枝花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蔬菜科技展示园。
(十二)切实做好我院联系村扶贫帮困工作
我院组织全院职工尤其是科技特派员或科技人员,入户联系村开展调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深入了解贫困户家庭现状,为贫困户制定精准分类帮扶方案,启动了蔬菜种植示范户、核桃种植示范户、标准化养羊示范户、红薯示范户的建设。除科技人员帮扶结对职工适时对该村开展科技扶贫、思想观念、情感扶贫工作外,还充分保证2名专家长住该村开展科技产业扶贫及思想感情工作。向联系村发放种子、苗木、种羊、种猪、农药、复合肥等价值8万余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科技特别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特派员扶持资金方面,专项工作经费太少,而科技扶贫如购种、必要的示范农资等基本需求不能满足,大大影响了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效益的彰显。
(二)科技特派员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缺乏资金。
(三)科技特派员和农户之间交流缺乏平台支持。
(四)贫困村传统保守意识强,宣传意识、创新意识差。
三、下一步打算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扶贫攻坚精神,完善我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加速科技特派员之间、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之间等交流沟通平台建设。
(三)为科技特派员争取更多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四)尽全院所能,为科技上山、科技特派员开展精准扶贫帮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攀枝花市农林院
2017年4月18日